如果要问美国士兵在战场上最害怕的声音是什么,那一定非中国军队的冲锋号莫属。曾经,一名德国士兵问一位美国大兵,若在朝鲜战场上有什么必须注意的事情。美国大兵的回答简单却充满警告:“如果听到中国人的冲锋号,赶紧跑,别停,一秒钟也别耽搁。”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惧,才能让这些曾经历过无数战斗的美国人对中国军队的冲锋号如此畏惧?
起初,美国士兵并未意识到冲锋号的威力。在他们看来,这种冲锋方式他们并不陌生。过去与日本军队作战时,日军的“万岁冲锋”已让他们见识过类似的疯狂冲击。然而,那些日军的冲锋虽然激烈,但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上级命令和死亡威胁。日本士兵冲锋时,心中充满恐惧,而这种恐惧虽能逼迫他们不顾生死地向前冲,但一旦面对更强烈的威胁,他们就会感到畏惧。
最初,美国人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应对我们。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当中国军队的冲锋号响起时,一切认知都被打破了。根据当时美国士兵的回忆,他们本打算像处理日本军队一样对付中国志愿军。但一旦战斗打响,他们才意识到,志愿军与日本军队有本质的区别。尽管美国的武器火力强大,但他们无法像对付日军那样轻松取胜。他们错了,日军的冲锋源自恐惧,而我们则是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进行冲锋。
展开剩余81%美国士兵的恐惧不止于此。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军队的冲锋与日军的截然不同。日军的“猪突战术”中,士兵带着恐惧和盲目的荣誉冲锋,这样的战术正是美国最喜欢见到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机枪手只需扣动扳机,轻松就能收割一批又一批日军士兵。可一旦战斗发生在中国志愿军面前,情况大相径庭。第一次云山战役时,美国人遇到的并非散兵游勇,而是经过精心布置的中国部队。起初他们以为这些敌人不过是溃散的北朝鲜士兵,然而随着战斗的推进,他们发现自己被彻底包围。
云山战役前夕,美国士兵开始听到一种他们从未听过的声音,像是风笛,但又带着刺耳的不同。大部分美国士兵一开始以为这是自己的信号,认为是与友军的配合信号,因此士气一度高涨,准备迎接这场看似轻松的胜利。然而,当战斗开始时,他们才意识到,发出那种声音的并非自己人,而是中国志愿军的冲锋号。
美国人迅速组织了阵线,将火力全开,但他们惊恐地发现,这一招对中国军队毫无作用。尽管火力猛烈,志愿军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伤亡,反而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美国士兵感到自己就像是在打空气,火力看似覆盖一切,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美国的强大武器虽然令人畏惧,但在中国志愿军的“三三制步兵战术”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即便美国拥有强大的火力,他们的攻击依然无法有效击溃中国士兵的防线。
随着战斗的进展,中国军队巧妙利用地形隐蔽,隐蔽得几乎无法被发现。而每当战斗陷入僵局,冲锋号便会再次响起,激励志愿军士兵们再次发起猛攻。在云山战役的幸存美国士兵曾描述,面对中国军队,他们的炮火和坦克似乎失去了所有作用。无论美国如何进攻,中国士兵依旧坚毅前行,毫不畏惧。
然而,云山战役的失败并未改变联合国军高层的态度,他们将这一战败归结为防范不足,而忽视了其中一位老兵的警告。这位老兵曾提醒同袍,中国军队利用地形隐蔽的能力极强,几乎不可能被发现,而冲锋号一响,隐藏在暗处的中国军队便会发起猛烈的进攻。但这个警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长津湖战役爆发。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极寒天气下,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四十度。美国士兵一边抱怨寒冷,一边享受着火鸡和咖啡,却总有一些士兵心神不宁,不时回头张望。当他们被问及为何如此,士兵们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直到后来,随军记者揭示了这一情况的真相:这些士兵感到一种被监视的恐惧,仿佛有人在透过风雪注视着他们。
果然,11月27日晚上,士兵们在熟睡中突然被一种刺耳的号角声惊醒,那声音像是失调的亚洲风笛,紧随其后的是铺天盖地的呐喊声。美国士兵急忙从睡袋中爬起,望向周围。尽管风雪严寒,他们依然能看见山坡上密密麻麻的人影,那些人从哪里冒出来的,简直无法解释。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国士兵的心理防线几乎崩溃。面对中国军队,他们不禁感到极度恐惧。冲锋号成为了他们心头无法摆脱的阴影。李奇微曾在回忆录中提到,这种冲锋号的声音让他不禁想起魔法,听到它的中国士兵仿佛受到了某种驱使,勇往直前,毫不畏惧死亡。
不仅仅是李奇微,连英国皇家来复枪团也在与中国志愿军作战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950年12月31日,经过五小时激战,英国皇家来复枪团被我方7连击退。面对敌人四次进攻,7连士兵虽然牺牲惨重,但仍顽强坚守。最终,在郑起的指挥下,7人以英勇姿态用爆破筒和手榴弹击毁敌方坦克,甚至凭借冲锋号成功迫使敌人撤退。
这场战斗并非个例。美国大兵和英国精锐部队在朝鲜战争后期普遍有了一个共识:如果听到中国军队的冲锋号,最好立刻逃跑,否则可能再也回不了家。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